【木兰溪沿岸行】莆田城厢区华亭镇园头村:木兰溪怀里的“文化绿洲”
【发布日期:2019-04-02】 【来源:本站】

木兰溪园头村段

东南网莆田4月1日讯(本网记者 王龙风 文/图)木兰溪绵延莆仙大地,孕育了灿烂的莆仙文化。沿岸星罗棋布的村庄里,有一个与众不同的村落,显得低调而又耀眼。它原是一个位于溪心的“岛村”,后又成了一个依山傍水的“半岛”,山清水秀而又人文荟萃,被誉为“文化绿洲”。近日,莆田市委宣传部组织省级驻莆媒体开展“木兰溪沿岸行”采风活动,探访城厢区华亭镇园头村——这个木兰溪畔的文化名村。

石拱桥和新桥并垮木兰溪上

山水田园交相辉映,美丽乡村入画来

园头村全村面积只有4.8平方公里。木兰溪流经该村时,环抱村里的两座小石山绕弯而过,使得村庄形成依山傍水的半圆形半岛。园头村党支部书记张锦煜介绍,木兰溪流经园头村境内约2公里,木兰溪防洪工程仍在施工建设当中。

张锦煜告诉记者,很早以前,园头村是一个“溪心岛”,那时溪水沿着村庄南侧流淌,后来湍流朝北往后山村方向又冲出一条溪道,过园头村到下游处河道又合二为一,如此将村庄置以溪心以致成“岛村”。“后来北面河道渐渐成了主河道,堤坝修筑后,木兰溪水便完全沿着现在的走向往下游流淌,村庄于是就成了一个半岛。”

“因为特殊的地理环境,以前村民进出村庄基本走水路,摆渡船是当时主要的交通工具。”张锦煜说,后来在华侨的捐助下,上世纪80年代中期,终于在木兰溪上修建起了一座石拱桥——园头桥,村里的交通这才有了改善。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石拱桥又遇到了交通瓶颈,于是前些年在石拱桥旁又建了一座钢筋水泥桥。一旧一新两座大桥平行横跨在木兰溪之上,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 ,成为时代发展变迁的一个缩影。

而张锦煜口中所说的木兰溪古时旧河道所处位置的土地,早些年在勤劳的村民们的开垦利用下成为了田地,如今又成了推动园头村发展的“聚宝盆”和一张新“名片”——一块面积达上千亩的现代农业综合园区。据了解,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2012年开始,利农集团莆田公司在园头村创建了1100亩土地面积的利农现代农业综合园区,采用无土栽培方式,生产优质绿色蔬菜,是华亭地区目前唯一的蔬菜生产基地。

在园区旁边,一片统一规划建设的联排别墅错落有致、美观大方,楼房外白色墙壁上的彩绘画增添了人文气息。张锦煜介绍,园头村被列为第一批全国村庄规划示范村、莆田市第二批“幸福家园”试点村,村里统一规划建设了联排别墅房屋42套,以及勤廉广场和新建区广场,新修了侨乡路、幸福路和环村路。走在干净整洁的村道上,道路两旁的绿化显得简约而有韵味。

眼前的一切——构成了一幅山水田园交相辉映的美丽乡村画卷。“园头村几经历史沧桑,这些年随着木兰溪的综合治理,增添了木兰溪景观带和田园风光,木兰溪怀里的这块绿洲将更加绿得醉人!”张锦煜说。

村里统一规划建设的民居

英才辈出璀璨夺目,“文化绿洲”美名扬

据了解,园头村现有户籍人口3000多人、900余户,龚、陈、黄、曾、张、许为主要姓氏。“园头村旅居海外的华人华侨以及分散在国内各省市户籍的乡里人,其人数不亚于留守本村的常住人口,因此素有‘三个园头村’之说。”张锦煜说。

“文化”是园头村最耀眼夺目的一张“名片”。张锦煜介绍,园头村文化源头最早可追溯至五代,龚氏迁居园头村,繁衍生息。宋绍兴八年(1138),龚茂良登进士第,以年十八誉称“榜幼”,后官拜参知政事并代行宰相职。到了明代,园头村境内便聚集了十多个姓氏“先民”。古时,园头村内讲学之风盛行,人文荟萃,流传下“一家四贡元”“一门五俊秀”等官宦才俊的佳话。

到了现当代,园头村依旧人杰地灵、人才辈出。“科技界、文学界、军政界等领域的名人辈出。”张锦煜说,至今全村走出博士、硕士研究生以及各界名人百余人,如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龚旗煌,原马来西亚华文作协主席云里风(笔名),中组部“千人计划”入选者、国家特聘专家曾朝煌等。

此外,园头村境内还保存有众多的文化古迹,被列入莆田市文物保护单位的有6处,8座近百年历史的古厝被列为莆田市第一批历史建筑名单加以保护。

科举文化、华侨文化、古建筑文化、名人文化……正是因为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蕴,让园头村享有“文化绿洲”的美誉,被许多文人墨客所夸赞。原福建省文联主席许怀中教授在《木兰溪怀里的绿洲》一文中对园头大加赞扬:这里绿洲,不仅是因地处溪心、绿树成荫大自然的绿洲,而且含有“文化之意”的绿洲,一个小村竟能培养出如此多出众人才,且璀璨夺目,确是太阳底下一块引人注目的绿洲。

工人在蔬菜大棚里采摘蔬菜

生态环境部在园头村建设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站点,监测木兰溪国控断面水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