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溪串联起“两代人的深情”
【发布日期:2021-01-05】 【来源:本站】

 21年前,窦国仁院士一家三口参与木兰溪治理研究;如今,窦国仁的 女儿窦希萍再次来莆,为木兰溪流域系统治理献智献力——

木兰溪串联起“两代人的深情”

  《木兰溪流域系统治理规划》审查会近日在我市召开,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窦希萍作为专家组成员参会,谈起木兰溪的水情,她如数家珍。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亲自擘画、推动木兰溪治理。21年前,窦希萍的父亲、中科院院士窦国仁受邀,和他的团队接受了相关课题,在南京水科院建立起国内首个“软基河道筑堤”物理模型,解决了木兰溪治理的技术难题,为木兰溪防洪工程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当年,窦希萍与她的母亲作为团队成员,跟随窦国仁院士来到莆田,参与研究。“到木兰溪洪水泛滥严重流域实地勘察时,还是很震惊的。”窦希萍说,当看到老百姓在家基本是住在二楼或更高的楼层,一楼则让给洪水时,科研人员都认为木兰溪治理研究非常有必要。

  回到南京后,窦国仁院士和他的团队经过反复讨论、测算,在实验室构筑了木兰溪全流域的物理模型,包括地质土壤结构、地形海拔落差、弯弯曲曲的河道等都与木兰溪情况完全一致,对木兰溪展开全方位的治理研究。“我们现场到洪泛区的村民家里,将洪水淹没的情况一一打样、采集,然后在实验室的模型中也放水模拟,来证明这个模型是正确的,反映木兰溪泛滥时现场的情况。”窦希萍介绍,“木兰溪是一条山溪性河流,也是以海上来沙为主的河流。我母亲专业主要是做海岸研究的,我是做河口研究的,我们团队里还有人是做河流研究,大家就组成一个团队来做。团队中每个成员都有各自不同的研究领域,为了达到一致性,大家摸索了许多的相似理论及规律,开展了大量的物理模型实验。而他们在实验室中验证出来的结果,与木兰溪防洪工程实施后的成果也非常接近,相互验证了团队研究的正确性。” “那时模型的设计和研究过程是由父亲把关,我和母亲还有课题组的其他同事负责具体事项的操刀。”窦希萍回忆说,那段时间,白天一家三口在同一个实验室搞科研,晚上回去还要再继续讨论未尽的事宜,经常说着说着就将图纸摊开进行细致地探讨,基本上没有在凌晨一点之前睡觉的。

  2001年窦国仁院士因病去世,窦希萍接过接力棒,继续为木兰溪治理贡献智慧和力量。“我对木兰溪的感情就是两代人的感情,这种感情非常深,是永远不能忘记的。”窦希萍说,木兰溪就像是一条纽带,串联起父亲、母亲和自己,父亲去世后,许多工作都是她接替完成的。

  经过20余年久久为功的全流域系统治理,曾经洪涝频发的木兰溪实现了“变害为利、造福人民”。再次踏上木兰溪畔,窦希萍说,莆田巨大的变化不仅令人惊喜、惊叹,也表明了当时在木兰溪治理中提出在防洪的同时要考虑两岸生态环境的理念,是超前的、极富前瞻性的。木兰溪作为治理样本也好,示范也好,都是当之无愧的。

  窦希萍说,希望接下来在木兰溪流域系统治理中,能够发挥自己和专业团队的力量,继续为木兰溪治理提供科学的指导和意见。 (湄洲日报记者 蔡蕊)